最近,不少朋友反映接到陌生号码的频繁来电,内容大多与“借条逾期”“紧急还款”相关,甚至一天内被呼叫数十次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借条电话轰炸”,通常是某些非法催收平台或诈骗团伙的手段。他们通过高频拨打电话、发送短信等方式施压,试图迫使借款人还款或骗取钱财。这类行为不仅干扰正常生活,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,需引起警惕。
这类电话轰炸往往与非法网络借贷平台挂钩。当借款人逾期未还款时,部分平台会将债务信息转卖给第三方催收公司,后者通过技术手段(如网络电话、虚拟号码)实施轰炸式催收。更恶劣的是,有些诈骗分子伪造借条信息,针对从未借贷的人群进行骚扰,以此敲诈勒索。他们的目标通常是缺乏金融知识或急需资金的人群,利用心理压力达到非法目的。
若遭遇此类骚扰,首先应保持冷静,核实是否确实存在相关债务。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借贷记录,避免轻信陌生来电。其次,开启手机拦截功能或向运营商投诉,必要时保存通话录音、短信截图作为证据。对于涉嫌诈骗或暴力催收的行为,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。此外,平时需保护个人信息,避免随意填写借贷申请,降低信息泄露风险。
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和《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》均明确规定,催收行为不得骚扰无关人员,且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合理次数。若催收方使用恐吓、侮辱等手段,可能构成违法。受害者有权要求停止侵害并索赔。建议公众了解相关法律条款,遇到侵权行为时积极维权,而非被动忍受。
预防胜于补救。在选择借贷平台时,务必认准正规持牌机构,避免使用非正规APP或线下中介。签署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,明确还款方式和催收规则。此外,定期检查个人征信报告,及时发现异常借贷记录。若需短期借款,可优先考虑银行或知名互联网平台,减少陷入非法催收陷阱的概率。
上一篇:虚拟电话骚扰:治理困境与防范之道
下一篇:警惕借条轰炸电话诈骗陷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