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中,一个令人震惊的细节曾引发广泛讨论:以军空袭前,竟会提前打电话通知目标建筑内的平民撤离。这种看似矛盾的“预警”行为,背后既有军事策略的考量,也暗含复杂的人道主义争议。例如,2021年加沙冲突期间,一栋被标记为“哈马斯据点”的媒体大楼在轰炸前接到了以军的电话通知,要求人员在一小时内撤离。这种操作被称为“敲屋顶”(Roof Knocking),即先用非致命炸弹警告,再实施真正打击。
以色列军方声称,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减少平民伤亡,符合国际法中“区分军事目标与平民”的原则。通过电话、短信甚至投掷小型警示弹,以军试图在摧毁建筑的同时规避舆论压力。然而,批评者指出,加沙地带人口密集,许多居民即使接到通知也无处可逃,且一小时的撤离时间远远不够。更矛盾的是,这种“温柔警告”反而暴露了以军对目标情报的精确掌握,引发对其“为何不直接抓捕武装分子”的质疑。
国际法专家认为,“敲屋顶”战术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。尽管《日内瓦公约》要求冲突方尽量避免平民伤亡,但强制撤离可能被视为“强迫迁移”,同样违反战争法。此外,被炸毁的建筑常包括住宅、医院和媒体机构,导致人道危机加剧。例如,2021年美联社驻加沙办公室被炸后,以色列称该建筑藏有哈马斯情报设施,却未提供确凿证据,进一步激化了国际社会对“集体惩罚”的谴责。
电话通知的“程序正义”成为以色列对外宣传的关键素材,用以反驳“滥杀平民”的指控。但加沙居民的真实经历揭露了另一面:许多人因断电、信号中断或语言障碍未能接到通知;另一些人因恐惧拒绝离开家园,最终葬身废墟。这种战术看似降低了即时伤亡,却无法掩盖长期封锁和轰炸对平民心理与生存环境的毁灭性影响。当“预警”沦为形式,其人道意义便被硝烟彻底吞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