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则关于外卖小哥购买“轰炸电话”服务的新闻引发热议。许多人好奇:为什么从事服务行业的骑手会需要这种带有骚扰性质的工具?实际上,这背后反映了外卖行业中的一些无奈。部分骑手因差评或投诉被顾客恶意针对,甚至遭遇电话辱骂,而平台投诉机制的不完善,使得他们选择用“电话轰炸”作为反击手段。这种行为虽不合法,却也折射出从业者的困境。
所谓“轰炸电话”,是指通过软件或服务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号码发送大量呼叫或短信,导致对方手机瘫痪。这类工具原本被用于测试系统抗压能力,但逐渐被滥用为报复手段。尽管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明令禁止此类行为,但网络上仍存在隐蔽的售卖渠道,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,操作简单,成为部分人发泄情绪的工具。
外卖骑手与顾客的冲突往往源于配送时效、服务态度等问题。一些顾客因不满直接给出差评,而平台算法对差评的惩罚机制(如扣款、降权)让骑手压力倍增。极端情况下,双方矛盾升级,骑手可能通过非正规手段“维权”。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损害双方权益,也暴露了平台在纠纷调解中的缺位——缺乏有效的缓冲机制和公平的申诉渠道。
要减少此类事件,需多方共同努力。平台应优化评价体系,区分恶意差评与合理反馈,并为骑手提供申诉通道;顾客也需多一份理解,避免因小事过度苛责。此外,相关部门需加强网络黑产打击,从源头遏制“轰炸电话”的泛滥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职业培训和心理疏导,帮助骑手应对压力,而非诉诸违法手段。
外卖小哥购买“轰炸电话”的个案,本质是服务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缩影。解决这类问题,不能仅靠法律惩戒,还需社会对基层从业者多一份共情。只有当平台、用户和骑手形成良性互动,才能避免类似极端事件的发生。
上一篇:商家电话轰炸:侵权逻辑与防范指南
下一篇:外卖电话诈骗频发:防范与应对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