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反映,频繁接到催收电话甚至遭遇“轰炸式”骚扰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这类行为通常发生在债务逾期后,部分第三方催收机构通过高频拨打电话、言语施压等方式迫使还款。虽然债权人有权追讨欠款,但若通话频率超出合理范围(如每日超过3次),或伴有恐吓、辱骂等内容,则可能涉嫌违法。
根据《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》,催收方在每日22:00至次日8:00期间不得联系债务人,且应避免使用骚扰性通讯方式。若催收电话包含虚假陈述、威胁曝光隐私等行为,可保留录音证据并向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投诉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存在债务纠纷,公民的通信自由权仍受法律保护。
首先,明确告知对方通话正在录音,并要求其提供公司名称、工号及债权证明。其次,可通过手机设置拦截高频陌生号码,或向运营商申请“防骚扰”服务。若已严重影响生活,可向当地派出所报案(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2条)。同时建议主动与债权方协商还款方案,从根源减少催收动机。
遭遇违规催收时,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平台投诉。对于精神损害或隐私泄露,还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。保留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等证据链是关键。提醒大家:理性消费、按时履约是避免纠纷的最佳方式,但若权益受损,务必依法反击而非被动忍受。
上一篇:警惕轰炸电话诈骗:识别与防范指南